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0|回复: 0

屠呦呦: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6 14: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带着盛满荣誉和争议的拉斯克奖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11月15日出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工作大会现场。

这是81岁的屠呦呦获奖以来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一件黑底暗红大花图案的上衣,透着一种低调的热烈。颈上系了一条同样花色的丝巾,这对生活中有点粗枝大叶的屠呦呦来说,大概可以算是精心装扮了。

9月份颁发的拉斯克大奖,让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面对媒体,她目光坚定,语调从容。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带着几分吴侬软语的方音,“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激励科技工作者以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传统中医药,更好地为世界人民造福。”

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式集体主义之争

9月23日,美国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然而,这个殊荣重燃一个争议:究竟谁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青蒿素,源于1967年启动的一个集全国科技之力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实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没有谁能包打天下。

于是,当屠呦呦个人获奖的消息传来,争议也接踵而至。有人公开提出质疑,有人欲言又止。就连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没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公开祝贺,也令人心生疑窦,浮想联翩。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15日介绍说,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屠呦呦做到了三个“第一”,她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屠呦呦在古代中医药典籍的启发下,还创造性地解决了4个问题:选用哪种青蒿?选取哪个部位?在什么季节采摘?用什么方法提取?

她说,这样一项科研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有很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特别是1974年以后,搞科技大协作,很多省市都参与其中并作出了贡献。今天的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其实,也有人为屠呦呦鸣不平,说她耄耋之年才得到迟来的认可,且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明获得了国内一系列奖励,国家已经给了我和我的团队很多荣誉。这次获得这个奖,引起大家这么多的关注,主要因为是一个国际大奖,而过去咱们得的国际大奖不太多。

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一场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式集体主义之争,不知能否就此尘埃落定。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未曾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屠呦呦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能获得国际大奖。她说,我1951年上大学,1955年参加工作,后来又接受西医培训,1969年1月参加“523”项目。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把科研任务交给我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所以,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研究。

上世纪60年代,由于虐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性,使得全世界100多个国家、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增高。当时,中美两国都开展了抗疟研究。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我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523项目”任务。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筛选,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回顾当时的探索,屠呦呦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待,能说服人。拉斯克基金会尊重科学、尊重原创发明,这一点我也很感动。

面对媒体,屠呦呦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更好地工作,多出成果,为世界人民造福。”屠呦呦说。

“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的获奖,为科技界带来很多思考。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最感佩的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执着、奉献精神。他说,他们的研究过程非常曲折,在选材、提取、临床试验等环节都困难重重。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研究都可能中止。

姜廷良清楚地记得,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亲身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团队中的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很早就过世了。

张伯礼说,我们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以国家和人民需求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必须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必须要养成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要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必须要胸怀宽阔,善于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在当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组织各方面科技人员集中攻关,形成合力,来攻克科技难题;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祖国传统的医学宝库,推动中医药事业造福于全人类;如何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如何使科技工作者能有更好的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这些都需要我们很好地探索、思考和总结。

曾有人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和自己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的作用。对此,屠呦呦不予回应。15日在大会现场,面对一片赞誉,屠呦呦表现平静,一脸淡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生物统计家园 网站价格

GMT+8, 2025-1-22 15:49 , Processed in 0.0190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